首页 中心简介心理动态心理专家未成年人心理心理视频心灵沟通互动交流 心理测试
当前位置: 首页 > 未成年人心理 > 教师心语

自我控制的的底气—读《学与教的心理学》

发布日期:2018-10-08 作者:管理员    来源: 阅读:1003 次 字体:[大] [中] [小]

       读完《学与教的心理学》,不禁感叹,这是一本针对性、实用性极强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大学二年级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就是它,那时学习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考试,考过之后当然也就全忘记了。工作前两年,也翻过此书,但是理解不深。现在从教十一年之后再来仔细阅读此书,感觉自己正在和一个高明的医生在一起,他正在系统的指出我从教十一年来在教学上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够的、哪些是错误的。他不但可以评论我具体的某些教学行为,还能够挖掘出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在本书的最末一节,提到课堂管理中的教师自我控制。说到课堂管理,许多教师往往只是着眼于对学生的控制。该书指出,事实上,课堂里的不少失控往往起因于教师本身的失控。书中提出警告:“避免以自己的粗鲁去压制学生的粗鲁”。

       这使我想起三年前给高一学生上课时的一件事。

       当时正在上必修三《人是万物的尺度》,我非常崇敬的讲到了苏格拉底之死。我先讲了苏格拉底的学生留下来的记录里他说:“人的善,人的道德,是在群体里获得最大实现的可能。既然我一生都坚持这件事情,那么当这个城邦决定我要死的话,我不会逃跑。因为我不能违背一个公民的身份,我要遵守这个法律,即使这个法律的判决并不正确,我也要遵循到底,因为这是依法判决的。”所以苏格拉底选择了死。接下来,我详细的解释了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他不愿认错,坚持自己的思想,捍卫了思想的尊严;虽然法院给苏格拉底定罪的理由是他不敬畏神,很牵强甚至是莫须有,但是他服从法律的判决,捍卫了法律的尊严;本来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有机会逃走,但是苏格拉底又不愿让自己为了活命而成为逃犯,捍卫了人格的尊严。

       结果这时,我听见了一个学生在下面发出了嘲笑:苏格拉底真是个大傻瓜!

       当时我怒火马上升起,就忍不住停下讲课,把那个学生痛骂了一顿,严厉的指责他的错误观念。

       课后,我也做过反思,我觉得虽然我课堂上的怒气可能过火不是很妥当,但是认为批评那个学生是应该的,因为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不对,他不理解哲学家的对尊严、对信仰、对社会秩序的尊重。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肯定不会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所以,从价值观念的角度出发,我批评他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读完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之后,我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分析自己在课堂之中失态的原因。

       一、和自己课堂上教师领导方式有关。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指教师行使权力与发挥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李克特的分类,我对照了一下,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领导方式属于集权型,介于强硬集权型和仁慈集权型之间。

       二、和自己作为教师的学生观有关。

       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式所持有的基本看法。

       教师怎样更好地自我控制呢?

       从价值观上去改变自己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在这个事件中学生嘲笑苏格拉底当然是错误的,我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去认同学生。假设在其他的事件中,学生的价值观不是错误的,我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去认同学生也是困难的。毕竟教师的价值观和教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教育状况、时代潮流等东西有关,很难改变。

       《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更好地自我控制,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师领导方式,改变自己的学生观。这其中的关键是学会移情!

       教师的移情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投射到学生身上,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体验。移情使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系起来,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教师的移情有赖于心理换位,善于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仿佛自己是学生。

       我觉得自己应该避免持总是与学生保持适当心理距离的做法,避免以师道尊严来控制学生。

       比如在这个事件当中,虽然学生说的不对,甚至很极端错误,但是如果自己作为教师之前懂得移情,就会想到,如果自己是学生,因为课堂中一句话结果被老师骂了一顿,心理肯定很不好受,搞得不好,从此不再喜欢历史了。这样,我作为老师也就能够控制住自己,然后利用教学智慧想出办法把这位同学的话转化出一个很好的面向大家关于尊严问题的教育契机。

       另外,从此书中所介绍的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移情的学生观的形成再做一个补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要宽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作为教师,应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有了移情、有了发展的意识,教师就能够找到最佳的领导方式和正确的学生观,也就有了能够更加合理自我控制的底气。